您当前的位置 :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 >> 专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筑梦现代化 奋进新征程
 
班立桐:小蘑菇撑起致富梦
来源:天津农学院    2024-07-05 小字号

  近三十年来,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生物技术系副主任班立桐,走遍津沽大地的田间地头,走过南疆的茫茫戈壁,走进连绵起伏的祁连山,把食用菌做成帮助群众脱贫的产业,被菇农们亲切地称为“地头专家”。

  科技助力见真功

  1996年7月,24岁的班立桐从天津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进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2007年调入天津农学院,从事食用菌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为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团队科研带头人,班立桐发现,与传统食用菌大省相比,天津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对较晚,品质差、产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针对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难题,班立桐带领课题组从灭菌设备开始,系统开展了真姬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攻克了自主知识产权优新菌种、栽培过程精准控制以及全产业链固废零排放等技术难题,填补了天津市高端食用菌研究空白。

  “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每个环节基本上都是从零做起,不断推翻反复论证,这个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科研创新攻关,团队取得的“木腐菌工厂化生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成果,在天津和甘肃两地进行了推广应用,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获授权专利24项。

  科技帮扶显成效

  “农业科技人要脚踏实地做科研,更要实心实意为农民服务,科技兴农的道路是要靠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班立桐常常这样说。

  2010年至2018年,作为食用菌援疆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班立桐在策勒县开展技术援疆工作。他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设计试验与改进完善,终于建造出性能优良的适用于戈壁滩食用菌栽培的专用温室,并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班立桐还筛选确定适于当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并充分利用戈壁滩的棉籽、棉秆、畜禽粪便等原料进行配套生产技术的研发。在援疆期间,班立桐协助援疆企业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和食用菌棚300座,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8年开始,班立桐踏上津甘科技协作的旅途。他带领团队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引进示范香菇优良品种,多次奔赴甘肃为企业与农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与培训。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香菇新品种展现品质优良、抗杂性强等优良特性,产量喜人。刘丁汉是天祝藏族自治县牧转农的新移民,在下山前养了30只羊,每年的毛收入最多只有3万元。现在依靠津甘两地的科技帮扶,他建起了3栋阳光温室种植食用菌,在班立桐的悉心指导下,每栋温室每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还带动了两户移民共同发展食用菌。藏族菇农火高洋,原来在建筑工地打工,后来学习种植食用菌,承包了11个菇棚种香菇新品种,他说:“原来栽培的蘑菇品种费时费工,还是现在这品种好管理,收成也挺好,现在每个棚每天能采收500斤。”

  脱贫攻坚战期间,为助力天津蓟州区与对口援助地武威市乡村特色优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班立桐带领团队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解决了品类单一、品种混乱、菌种退化、环保灭菌等食用菌关键技术难题。

  因突出成绩,班立桐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菇农“知心人”

  “农民想法很简单,就是好种见效能赚钱。书本理论、实验数据与论文术语,他们听不懂,要拉家常,俗语白话,手把手。他们看到新技术新品种的优势,看到赚钱了,打消疑虑,才愿意跟你走。”班立桐把菇农看作自己的亲人朋友,通过这种接地气的科技服务方式,让科技看得见、信得过、容易学,农民学得好、会得快。

  “我们家的菇要喷几遍水?”“我们的通风情况好不好?”“您看我们家的采光是不是有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班立桐不知道要被问多少遍,每一次他都耐心解答,针对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真切解决农户的每一个难题。

  班立桐经常对团队的青年教师们说的是:“把科技送下乡,贵在长期坚持,更要送得及时,在农民遇到难处时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当菇农面对不能燃煤灭菌难题束手无策时,当菇农因连续低温天气导致大幅减产时,当菇农因菌棚大雪埋压或菌棒暴雨浸泡而面临绝产绝收时……菇农每每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们最信任的“知心人”,班立桐也总是迅速奔赴现场,通过科学措施解决菇农难题,挽回损失。

  履职尽责善作为

  作为一位来自农业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班立桐常常在思考,如何能够立足本职,发挥专业特长,围绕农业强国建设,为“三农”工作建言献策,为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由于常年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工作,班立桐对科技兴农有着深切体会。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为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班立桐深入调研总结,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提案。自2018年东西部科技协作与甘肃武威食用菌结缘,班立桐时刻关注着西部地区乡村产业与民生问题。津甘两地相隔一千五百多公里,他每年往来奔波无数次,走遍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凉州区等武威市各食用菌产区,用心聆听生产一线群众迫切需求,用笔记录当地产业发展点滴变化。班立桐经过深入调研总结,连续两年提交关于推动西部地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班立桐任教以来,主要从事食用菌方面的教学工作。学生眼中的班老师是一个讲蘑菇、种蘑菇、爱蘑菇的“蘑菇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能够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与服务“三农”中的亲身经历结合专业知识讲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民因缺乏科学生产技术而遇到的难题、困境,深切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服务农民、振兴农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到学农业、搞科研,就是要走在农民前面,给农民铺就一条条宽敞马路,架起一座座坚实桥梁,激励学生扎实学习科学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未来在广阔的农业天地中实践学农为农助农的初心。

  他时常告诉学生们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是幸福?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我很幸运地选择了食用菌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做成了乐于奋斗终生的事业。”

  本文刊登在《中国统一战线》2024年第6期)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8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