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 >> 专题 >> 团结凝聚力量 奋斗铸就伟业
 
心声|为党育人守初心,为国铸剑显担当
来源:统战新语    2024-10-23 小字号

心 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恢弘壮丽的史诗,铸就了人民共和国彪炳史册的伟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统战新语”开设新中国成立75周年“心声”专栏,以党外人士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讲述新时代统一战线成员奋进新征程的动人故事,表达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爱国奋斗的真挚情感,在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新征程上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波澜壮阔;75年,是一台珍贵的摄像机,记录着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同时,今年也是我回国创业25周年,25年间,我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归国留学人员,成长为一名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正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成就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颗初心  举家归国投身航空航天

  1964年夏末,我出生在山东潍坊。20世纪70年代初,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举家来到陕西汉中。在这里,我见到了“运-8”,接触到了许多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在幼小的心灵播撒了一颗航空梦的种子,从此与西北工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16岁时成为一名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被公派到比利时列日大学硕博连读,后在比利时和法国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成为首位获得比利时教育部高级研究员职位的华人学者、法国贝尔福-蒙贝里亚科技大学高级研究员。1998年,我收到导师——中国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西北工业大学杨彭基教授的邀请信,希望我尽快回国效力,参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国家需要,我责无旁贷。1999年春,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的终身教职工作和优渥的生活,带着妻女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母校,因为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生,回母校工作、为国家服务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留学报国精神的最好践行。

  党和国家为我们归国留学人员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级统战部门对我们党外知识分子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关注和更大的支持帮助,学校也在科研、平台、人员等方面给予我全力支持,使我能专心从事飞行器结构轻量化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了不辜负这一份信任和关爱,我带领团队加倍努力,在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殊荣。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对我们团队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党和国家关怀与支持的最好回报。2021年,我有幸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这份至高荣誉,我一直在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还要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感受到更多的责任和动力,也更加坚定了在投身航空航天、以学报国征程上奋勇前行的信念 。

一个目标  矢志不渝为飞行器“瘦身提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航空航天领域,必须要建立独立自主的设计制造体系,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回顾这25年,我始终坚持一个目标——为飞行器减轻重量、为航空航天装备“瘦身提效”。

  刚开始科研条件比较差,实验室就是我们夜以继日奋斗的战场,见不到真正的飞机,只能对着电脑屏幕里的飞机模型进行研究,但这并不能减少我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对成功的渴望。至今仍记得,刚回国不久就遇到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国发展航空事业的目标之一,就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大型运输机,但是按照我国当时加工飞机大部件的能力,机翼部分最多只能做到10米,传统的工艺和材料根本无法满足大型运输机机翼接近20米、制造误差在0.5毫米以内的要求,因此“瘦身减重”就成为了关键问题。为了实现减重目标,我带着团队与一线工人师傅们在生产车间匹配材料、研究工艺,经过上百次实验和十几次迭代,最终拨云见日、守得云开。实践出真知,每攻克一个难关,都积累了宝贵经验,20余年来,我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大飞机、运载火箭、航空发动机等“国之重器”,团队成员在攻坚克难中练就了一副副能挑重担的铁肩膀。

  回顾我国发展历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5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了国产大飞机C919,歼20、运20、直20等,这些航空航天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才能在科技创新中不断突破、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现在,距离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只有11年,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我将始终铭记党的恩情和国家的厚爱,带领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葆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坚守发自内心的热爱,加快攻克卡脖子难题,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一份使命  源源不断培养高层次人才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人才摇篮,义不容辞要为国家培养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老师,我对学生有一个不变的要求,无论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必须热爱祖国,特别是从事航空航天事业,更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作为一名校领导,我对教职工也有一个不变的要求,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我是一名无党派人士,身在党外但始终心中有党,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弘扬西工大“总师育人文化”,及时将重大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厚植学生报国情怀,引导学生上大舞台、入主战场、干大事业。

  每年,新学生进入团队,我都会引导他们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科研理念,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培养其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对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给予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并千方百计为他们出国深造、访学,或参加大型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等创造机会。

  除了“厚爱”,还有“严管”。我始终追求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平,选拔时候严,培养考核更严。20多年来,先后培养了30多名博士生,数量虽然不多,但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同时,作为分管研究生培养的校领导,大力推进“总师型”人才培养,深入谋划和推进育人方式、教学模式、管理保障机制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一项责任  建言资政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我坚定不移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者、推动者、维护者。回国工作这些年来,我从一名大学教师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先后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2018年当选十二届陕西省政协委员,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4年当选陕西省欧美同学会会长、陕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这些岗位锻炼和履职经历,充分体现了党组织的亲切关怀,也为我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近几年,我参加了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赴新疆考察服务活动,在感受新疆巨大发展变化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参加陕西省委统战部组织的暑期谈心活动,交流思想的同时也积极谋良策、建真言;参加“爱国为民、开拓奋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专题分享会,为省内无党派代表人士、归国留学人员作《爱国奉献 争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主题报告,努力引导带动大家,积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凝心聚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我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永远在一线、永远在状态、永远在前列”的精神状态,在留学报国、教书育人、科技攻关等方面当先锋作表率,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张卫红,全国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845-1号